艾灸療法
        艾灸百科
        推薦產品

        艾灸治療產后風(月子病) 艾條 艾條

        【概述】
        產婦在產褥期內,出現肢體或關節痠楚、疼痛、麻木、重著者,稱為“產后身痛”。又稱“產后遍身疼痛”、“產后關節痛”、‘產后痹證”、“產后痛風”.俗稱“產后風"。


        產后身痛的病因雖不詳,但歷代醫家都強調產失血多虛為發病之根本,故論治亦提出以養血為主。這一理論至今仍為臨床醫生所遵循。
        本癥是分娩后的常見癥狀之一,西醫學產褥期中,因風濕、類風濕引起的關節痛、產后坐骨神經病、多發性肌炎、產后血栓性靜脈炎出現類似癥狀者,可與本病互參。


        【常見病因及癥狀】
        (l)血虛身痛:遍身疼痛,諸關節緊皺并活動不利,面色蒼白,頭暈目花,心悸怔忡,體倦乏力,惡露量多,色淡質稀,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虛細。
        (2)血瘀身痛:通身疼痛,呈脹痛或掣痛或針刺樣疼痛,面紫唇黯,惡露量少,色黯,質黏有塊,或伴少腹痛,拒按,舌邊略青,苔薄膩,脈弦澀。
        (3)風寒身痛:遍身疼痛,項背不舒,惡寒拘急,飲食減少,時有咳嗽咯痰,惡露減少,少腹時痛,舌質淡,苔薄潤,脈浮緊。


        【病因分析與鑒別】
        (1)產后血虛身痛與產后血瘀身痛:產后血虛夾瘀是產后的生理特點,但有血虛、血瘀偏重之不同,所以臨證表現亦異。血虛偏重者,責于血不養筋,筋脈失柔,血瘀偏重者,責于血絡閉阻,筋脈不通。兩者的辨證要點為:前者呈痠痛,關節緊皺不利,并有血虛見癥(如頭暈目花、心悸怔忡,惡露色淡質稀,舌淡脈虛等),后者呈脹痛或掣痛或刺痛,并有血瘀見癥(如面紫唇黯,惡露質黏有塊,舌邊青,脈澀等)。
        (2)產后風寒身痛:產后百節開張,血脈流散,防護不密,頗易受風寒侵襲。若風寒流竄經絡,遂而出現遍身疼痛。其特點為:身痛腰痛,項背不舒,風邪盛的痛處不定,寒邪盛的身痛拘急,并行惡寒,喜覆衣被.脈浮,舌苔薄白潤等癥狀。
        (3)產后身痛,切忌發汗。誤汗則易出現筋脈動惕,手足厥冷,或變生它病。


        【艾灸取穴】
        一日:次髎(雙穴) 中極(單穴) 疼痛點
        二日:膈俞(雙穴)、 血海(雙穴)、三陰交(雙穴)
        三日:大椎(單穴), 命門(單穴), 神闕(單穴)
        四日:腎俞(雙穴)、關元(單穴),委中(雙穴)
        五日:肩髎(雙穴), 曲池(雙穴), 合谷(雙穴),
        六日:陽陵泉(雙穴), 承山(雙穴),懸鐘(雙穴),
        每個穴位10-15分鐘


        【艾灸體會】
        預防本病首先要做好產程監護,減少失血傷精;注意攝身,穿戴適宜,避免外邪侵襲;調情志,禁忌房事,加強營養,促進健康。